時間:2019-05-20 瀏覽量:1929
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,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,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?!泵棵肯肫鹛拼娙嗣辖寄捴巳丝诘摹队巫右鳌?,心中便會泛起對母親感恩的層層漣漪。
現(xiàn)在人們穿的衣服和鞋都是買的,很少會有人穿自家做的,估計除了裁縫也沒人會做了!上世紀的七十年代,人們穿的衣服和鞋基本上都是自家做的,我小時候的衣服和鞋都是母親親手縫制的,按現(xiàn)在的說法叫純手工制作。母親年輕時手巧,眼神也好,做得一手好針線活,縫衣、做鞋、繡花樣樣都會。家里沒買縫紉機時,做衣服做鞋都是母親用手一針一線縫起來的。母親做的衣服,針腳精細,不比縫紉機差多少。在我的記憶里,做鞋是針線活中最為費時費力的了!
雖然那時日子過的緊巴,但每到春節(jié),母親總要千方百計給我們姐弟做件新衣服穿著過年,日子長了就會剩下不少邊邊角角的廢布頭。這些廢布頭母親也有妙用,裁剪成大小不同、顏色各異的布片,待到天氣晴朗的時候,用面熬出一鍋漿糊,把漿糊均勻的刷到每一片剪好的布上,悉心的貼到面板上,先貼大片的,再用小片補充,一層貼著一層,一片接著一片,一般要貼上五層布薄厚最佳,直到把整個面板貼滿,然后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數(shù)日,等到內外布層都干透,按照紙剪的鞋樣剪成鞋底和鞋幫。鞋底要疊到一寸厚,再用嶄新的白棉布上下蓋面、扦邊,最后用納鞋線密密地縫訂起來。納鞋底是做鞋中最費力的活,不懂技巧,針就扎不進去,不是把針打斷,就是把自己的手指頭扎出血來。所以在納鞋底的時候,都要在手指頭上戴一個頂針,以便省力。母親在納鞋底時都是用錐子使勁在鞋底上扎一個眼,接著用力將針穿過鞋底把線帶過去,每縫過去一針,母親就會把針在頭發(fā)上劃一下,以保證針線的順滑。鞋底納的好不好的標準,是要看針腳是不是夠密,行距是不是勻稱,還要看線勒進去的夠不夠深。勒進去的深,才說明用的力氣大,納出的鞋底才會結實。一個鞋底要納多少針,縫多少線,只有母親自己清楚。鞋底納好后用黑布做鞋面,最后用線縫制在一起,一雙千層底布鞋就做成了,如果在里面絮上新棉花,就成了棉鞋。千針萬線做一雙鞋得用上十天或半個月才完工。
母親做的鞋,結實耐穿,但我卻不愿意穿著去上學,總怕被同學笑話,因為那時家里條件好的同學已經穿上買的鞋了,樣式漂亮?,F(xiàn)在想來很是愧疚,母親做的鞋雖然樣式有點土,但穿在腳上卻很保暖,因為那每一針、每一線都凝聚著無限的母愛。記憶中,母親總是忙碌著,白天上班,晚上還要給我們縫縫補補。我永遠都無法忘記,在昏暗的燈光下,母親在一針一線地納鞋底和縫補衣服的情景……
不經意間,五月已悄然而至,又到母親節(jié)。在這溫馨的五月里,真心祈愿所有的朋友都能以感恩的心對待我們辛苦一生的母親,回報養(yǎng)育之恩。
(作者 吳煥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