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9-06-27 瀏覽量:2264
1987年,臨江的鴨綠江江堤還是一條土壩。臨江林業(yè)局機關(guān)的大門開在北面。局在大門口新建了一棟家屬樓,七層,一百零八戶。那時,還是福利分房,每戶每月的房費才三元多錢。找局領(lǐng)導(dǎo)要求進樓的人,擠得關(guān)不上門。局領(lǐng)導(dǎo)只好躲到賈家營林場,閉門分配。因為職工們爭房爭得紅了眼,所以人們便把這棟樓叫做紅眼樓?,F(xiàn)在臨江人大多都知道。網(wǎng)購下單子,不寫街、區(qū)、委、組,只寫紅眼兒樓就行。
紅眼樓東頭,有個空場,局里就在那兒修了個涼亭。涼亭里面有三組水泥塊做的桌凳,四周也用木板圍成條凳,供人們打撲克、下棋、乘涼、聊天兒。因為住了樓,老鄰居們串門不方便了,就不約而同地到這兒來,說些家長里短。牌友棋迷們相約時,就說“樓頭見!”一來二去,這里就有了小名,叫樓頭兒。后來,亭子掛上一個牌子,叫長壽亭,有了官名兒。但是,人們還是叫它樓頭兒。
為了讓老人們冬天也能在這里活動,局里把亭子改造成了一面坡的房子,倚墻而建,裝了暖氣,配了桌凳,通了電燈、電視,鳥槍換炮。老人們不滿足于打撲克、聊天兒,他們要學(xué)習(xí)年輕時,想學(xué)而沒有學(xué)成的東西。于是,2000年,臨江林業(yè)局老年大學(xué)在這里掛牌成立,拓展了樓頭的功能。老年大學(xué)發(fā)展很快,有了三處教學(xué)點,十幾個專業(yè),幾百名學(xué)員。船大水淺,這里顯得與之不相稱了。于是,局里給老年大學(xué)安排了新校舍。只剩戲劇班在這里活動,又掛上了藝樂園的牌子。但是,人們?nèi)匀唤兴鼧穷^兒。
樓頭兒,吸引著老少爺們兒到這里來。上街歸來不回家,先到這兒扎一頭。買個醬油,也要到這兒打個站兒,更不用說茶余飯后,節(jié)日假日了。有的有了病,就讓家里人上班時送過來,下班后接回去。獨居老人,回家后清屋冷灶,沒人說話,就把這兒當成家。這里有說有笑,有感情,有關(guān)懷,有溫暖。不僅附近的來,本市的來,就是在外地養(yǎng)老的退休職工,像王鳳祥,竇俊喜、王玉峰等,只要回臨江,總要到這里打個照面。在這里可以見到許多想見的老友。張仁祿在沈陽,身體不好回不來,就往這兒打電話,問這問那,聽聽這個的聲音,問問那個的情況,有了微信后,還能看看臉兒,聊解思鄉(xiāng)之苦。張玉發(fā)腿腳不便,訂了個出租車,每天早上到家里接他來,中午送他回,風(fēng)雨不誤。我是每天兩次,不到這兒來,心里就像是缺點啥似的。后來,耳朵聾了,還是每天兩次到這兒來,“看”大伙嘮嗑。熟人之間的交流,有時語言是多余的。
表面看這里人來人往,鬧鬧哄哄。細品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里的人長幼有序,行為講究。抽煙的自覺到外面抽。糖紙果核兒,自覺丟到撮子里。坐完圓凳、塑料凳,自覺螺起來。雪天進屋把地踩臟了,拿起拖布拖干凈再坐下。到下班時,年輕人爭著拖地、關(guān)窗戶。對著門口有一排帶扶手的沙發(fā)椅,年輕人自覺讓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坐,自已坐小圓凳、塑料凳或木箱子上。按照習(xí)俗,對著門的座位是上座。有糖尿病的,把有扶手的靠背椅讓給患腦血栓的。怕張玉發(fā)下門前的臺階跌倒,年輕人爭著去扶他。這些,他們做起來,似行云流水一樣自然,修養(yǎng)成了本能。
凡是來這里的人,沒有高低貴賤之分。七十多歲的張局長,八十多歲的曲書記,和大家一起說笑打鬧。狗皮襪子,沒反正兒。小A比較單純,智力停留在人之初階段。但他認準一個理兒:人要做好事。有人進來沒處坐,他就拿個凳子給你。誰的帽子、雨傘臨走時忘了,他就拿起來送到你手里。有個婦女拿了屋里的一本雜志,別人都不屑地看著,只有他挺身而出。任憑那婦女哭鬧撒潑,他硬是把雜志奪了回來。他那滿臉純真、憨厚的笑,讓所有奸滑狡詐之人感到無地自容。因此,大家都對他三分憐憫,七分尊重。像對待自家的小弟弟一樣,沒有一個人耍笑他。欺侮老實人,天理不容!
樓頭的爺們兒,三老四少,都有自已的脾氣秉性。老頑童“張口喘”,快九十了,愛說愛鬧。一會兒撩撩這個,一會兒撩撩那個。別看歲數(shù)大,斗嘴皮子從來不吃虧。任慶成九十多了,身體倍兒棒,愛秀肌肉。他一來,不是比劃拳腳兒,就是和人掰腕子。人們像哄自已家老人一樣,哄著他們開心。美男子馬黎明愛好收藏、打乒乓球,人勤手巧。進屋就抹桌子,拖地。門窗桌凳,修修補補的活兒,他干得最多。大寧是個勤快人,干凈利索。盆花有幾個敗葉,他非摘掉不可,屋里有幾只蒼蠅,他非打死不可。有一塊鏡子掉了一個角。他看著不順眼,非讓老龐拿來玻璃刀子,割得方方正正不可。小高,小申子,常為腿腳不便的人,買個煙,拎個東西什么的。有一天中午,活動室下班時,我在廁所里。服務(wù)員鎖了門。我出不來了。給樓頭的劉玉美打電話求救。劉玉美以為我在廁所里出了意外,和王相臣、張躍川風(fēng)風(fēng)火火地趕去救援??次覜]事才放心。
樓頭的爺們兒坐到一起,你一言,我一語,家常里短,南朝北國,海闊天空,無所不談。說的人口若懸河,聽的人頷首陪笑。細聽,這些信息多半來源于電視、微信、街談巷議。天下大事,馬路新聞,在這里都能聽到。不同的版本還會引起爭論。都是山東犟縣的脾氣,互不相讓。有一回爭論女人有沒有前列腺。有人說有,有人說沒有。后來,楊文德叫起真兒來,打電話問了在醫(yī)院工作的愛人,說女人沒有前列腺,才算平息。
張玉發(fā)腿不好,嘴好。他每天備課,搜集漲工資之類的消息,開發(fā)布會,說給大家聽。大家都愛聽,但他說完大家卻故意說他是造謠公司,撒謊電臺。他只好翻手機,念報紙,找憑據(jù)。李鳳桐毛筆字、粉筆字寫得都好。需要寫字時,人們給他擦黑板,找粉筆,倒茶水,畢恭畢敬。他寫完之后,就七嘴八舌地貶他說,用腳都比他寫得好。你在哪兒見過這樣表揚人的?
爺們兒之間,有時也會開個玩笑。把誰的東西藏起來,他急得團團轉(zhuǎn),到處找。最后把東西給他,大家啥啥一樂。有時也會急眼,瞪眼扒皮地叫罵。但孩兒臉,變得快,轉(zhuǎn)眼又好了。幾天不見,還互相找。你給我?guī)姿胱约曳N的苞米,我給你一碗新馇的小豆腐。真是老小孩兒,小小孩兒。,只有爺們兒間處得到份兒了,才會這樣。處得不深的,新來乍到的,你讓他們貶你,逗你,罵你,你還不夠格兒。
這里人來人往,老年人集中,被賣保健品的看上了。他們想,要是在這里講講課、發(fā)發(fā)雞蛋,忽悠忽悠,一定能賺大錢。仔細打聽,聽人說“聯(lián)合國管地球,劉玉美管樓頭”。任憑他們甜言蜜語,軟磨硬泡,明里暗里的意思是,不會白用。但是,劉玉美愣是不同意。他卻把自已的辦公桌讓給社區(qū)保健站的醫(yī)務(wù)人員用,做健康調(diào)查、發(fā)放體檢單,成了她們的聯(lián)系點。雪天,讓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進來,暖暖身子,喝點水。連流浪漢小Z,對樓頭都有所依戀。這里的人們,時不時地給他送吃的、穿的。劉玉美、鞠云樹過端午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時,還想著給他買粽子、月餅吃。邱廣玉給他剪頭發(fā),讓他到江去洗洗。他被兄嫂昧了錢,氣滿心邪,離家流浪。樓頭兒讓他感到人間的溫暖。有個人,在這里閑聊時,大放厥詞,罵毛主席。馬老師知道了,薅著他的脖領(lǐng)子指著鼻子教訓(xùn):你再罵一句試試?嚇得那人以后見到馬老師,大老遠地就跑。
樓頭兒正面墻上,掛著當年毛澤東、劉少奇、朱德在機場迎接周總理的巨幅畫。這幅畫很耐看,凝神諦視,看著看著,人們就走進了畫幅,回到了那個風(fēng)清氣正的年代??粗粗?,四位偉人就活起來了,走出了畫幅,走進了樓頭兒。
室雅何須大,花香不在多。斯是樓頭,惟其德馨。
樓頭,正氣旺,人氣旺,地氣也旺。每年春天,都有兩對燕子飛回來,在屋檐下產(chǎn)卵孵雛,飛來飛去,一派祥和。
(作者 梁德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