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3-07-05 瀏覽量:601
父親年輕時曾跟單位食堂的大師傅學(xué)過炒菜做飯的手藝,通過勤學(xué)苦練,多方求教,不斷研磨,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藝,八盤九盞胸有成竹,擇洗切炒無不精通。
由于廚藝精湛,為人寬厚,在小城廚界頗有口碑,改行后還經(jīng)常被人在辦紅白喜事時請到家里去上灶。炒大鍋菜與小鍋菜既有相似之處,也有很多不同,需要掌握相關(guān)技巧才能做好每一道菜。小鍋菜就像江南少女,嬌小優(yōu)雅女人味十足;大鍋菜如同東北姑娘,高大豪爽女人味一點不少。那些年并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多種的調(diào)料,一些成品的調(diào)味品更是不存在的,味道全憑著做菜的火候和醬油、鹽、醋、料酒等幾種簡單基礎(chǔ)調(diào)料的搭配,非常考驗一個廚師的功力。
父親除了炒大鍋菜,每到過年或是有客來訪時,還會在家里展示一下自己的廚藝,什么酥白肉、溜肉段、干炸里脊、虎皮扣肉、四喜丸子、拔絲地瓜等等,每種佳肴都可以把人的胃喚醒。當這些菜熱氣騰騰端上桌,濃香彌滿整個屋子,一家人圍坐一圈,歡聲笑語品味美食的那種快樂氛圍,常令我沉醉難忘。父親常做的菜是拔絲地瓜,這是父親的拿手菜,也是全家最喜歡的一道菜。這道菜的成本不高,但工藝講究,成功率低。原料最開始使用的是東北常見的土豆——因為那些年地瓜在小城可是個稀罕物,根本見不到,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,后來市場漸漸豐富了,土豆才換成了地瓜。父親說拔絲地瓜是一道魯菜,外表酥脆內(nèi)里鮮甜,色香味俱全。據(jù)傳是一個赴京謀生的山東廚師在一次婚宴所創(chuàng),當時本想做一道蜜汁地瓜,沒想到爐灶火大,將糖熬過了,拉出了長長的絲。時間緊迫,廚師只能將這個能拉絲的地瓜上了桌,沒想到竟然博得滿堂彩!由此又衍生出不少的菜,如:拔絲山藥、拔絲香蕉、拔絲蘋果等等。
拔絲地瓜看似簡單,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好。有句話說的好: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。做拔絲地瓜時,要先將地瓜洗凈去皮,切成滾刀塊,然后準備過油。如果不嫌費事,可用淀粉對地瓜進行掛糊后再過油,這樣色澤好看,但繁瑣,嫌麻煩可以直接過油。油溫五六成熱的時候把地瓜放進鍋,用中火炸至微黃色后撈出來,涼了以后再調(diào)高油溫九成熱,用大火炸至金黃色撈出。二次過油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地瓜水分,同時也能變得酥脆。再用熱鍋熬白糖,熬糖時既可以放油,也可以放水,用油熬糖的色澤看起來更好。糖熬成糖稀的時候,把地瓜放進去不停地翻炒,讓糖均勻地掛在地瓜上。這道菜的難點就在熬糖的火候,時間長了糖就糊了,短了糖就翻沙了,拉不出絲來。火候的掌握,和佛家所講的“禪”一樣,教不來的,一人一個體會。出鍋后的拔絲地瓜色澤金黃,還夾帶著絲絲的透明感覺,在雪白的盤子襯托下是格外好看。端上桌的時候,聞上去還有著一種地瓜獨特的甜蜜的清香,非常誘惑味蕾。我們姐弟幾個的筷子立刻鋪天蓋地地進行精準打擊,隨著每塊地瓜極不情愿地被從盤子里夾出來,立刻就會拉出晶瑩剔透細細的長絲,你一筷,我一筷,拽過來、扯過去,絲輕如云,稍不注意就會飄到自己或別人的身上,給席間增添不少的樂趣。這個時候,也是父親最開心的時候,偶爾哪次火候不到?jīng)]拉出絲來,父親就會抱歉地說“糖沒熬好”。拔絲地瓜一定要趁熱吃,涼了就黏在一起,夾不起來也拔不出絲。吃也是有技巧的,事先準備一碗涼開水是非常有必要的,因為剛出鍋的糖溫度高吃起來粘牙,在涼水里過一下,就等于給地瓜淬了一下火,又甜又脆還不粘牙。當你一口咬開酥脆甘甜的外殼,軟糯的地瓜立時散發(fā)出香甜的氣息,這時就是燙嘴也攔不住的。這道菜色澤金黃、甜香適口、外脆內(nèi)嫩、牽絲不斷、吃完口齒留香,是誰吃過都會喜歡上的甜品菜。父母每次都緊著我們先吃,等把拔絲地瓜吃完了,母親就會用筷子一點一點戧盤子上的糖,一點也不浪費。
父親親手做的任何一道美食,都成了我生命里最溫暖的記憶,永遠也無法忘記。如今回憶起這些美食,我總是淚濕眼眶,因為父親已經(jīng)不在了,想也想不來哭也哭不來的父親啊!夾雜著浸滿父愛的美食讓我感受著人生甜蜜而悲涼的無奈……
?。ㄗ髡?吳煥麟)